“搗青草為汁,和粉作粉團,色如碧玉。”這是袁枚在《隨園食單》中對青團的描述。青團之“青”,來自大自然的饋贈——或是鮮嫩的艾草,或是生機勃勃的麥苗。
精心挑選的天然“染色劑”,經(jīng)過清洗、焯水、搗碎,艾草重新找回清新雅致的碧色,最終與糯米粉混合揉搓成團,江南艾草邂逅軟糯香甜的糯米粉,幾百年歷史的錫城名點,不僅造就一種美味,更帶來無盡的江南情思。
豆沙、芝麻佐餡,當然是青團最傳統(tǒng)的吃法,但如今的青團餡料可謂五花八門。商家為吸引顧客,不斷改良、創(chuàng)新青團餡料。咸蛋黃肉松、筍干肉、低糖芋泥、榴蓮等口味,葷素咸甜、各式各樣的青團出現(xiàn)在東亭大大小小的糕團鋪子里,上演著精彩紛呈的“百團大戰(zhàn)”。
臨近年關(guān),無論是藏在巷子深處的老店,還是新晉網(wǎng)紅店,總有源源不斷的食客興然前去,又興盡而歸。
錫城青青糕團,是東亭的老牌糕團店,店鋪環(huán)境雖舊,但店內(nèi)被阿姨經(jīng)營地井井有條。團子皮既扎實又軟糯,拿在手里像果凍一樣duang~duang~的,淡淡的青汁味和糯米香融合得宜,是正宗“老發(fā)頭”里的味道。
“年糕精致點春心,夜景繽紛除舊歲”。年糕,把“年”刻入名字的美食,質(zhì)地軟糯Q彈,是東亭人舌尖上的一口“年味兒”。
浸泡、拌粉、蒸煮、揉搓、捶打、塑形,年糕的香味,在白茫茫的水霧中彌漫??梢哉f,每一粒糯米都要經(jīng)過千錘百煉,才能蛻變成爽滑又不失韌勁的年糕。
年糕的口味多樣,最典型的當屬白糖、紅糖和赤豆,剛出鍋的年糕還帶著尚未散去的熱氣,一口咬下去是純醇的米香,甜糯盈口,清香撲鼻。還有麥青、桂花乃至黃油味的,在這樣一個融融的冬日,一口甜甜的年糕,心都要醉了。
糕團,綻放在百姓唇齒間,堅韌地流傳了六百余年,就像街巷門前的石磚,平淡無奇卻撫慰人心。
梅花糕團,這間不起眼的小店,卻憑借著老板娘精巧的手藝頻頻爆單,用老式蒸籠做出來的糕團似乎更有風味,開蓋的瞬間熱氣升騰、清香四溢,咬上一口,令人回味無窮。